第七十章_闲散宗室八卦日常
笔趣阁 > 闲散宗室八卦日常 > 第七十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七十章

  丝瓜主人还是心存疑惑,不肯尝试,万一这方子是假的,不就白费功夫吗?

  沈知澜循循善诱:“这个方子就是写在农书上的,白纸黑字,一个字我也没掺假。需要用的东西不多,还是自家有的,就找

  那么一两根丝瓜藤试试,又不会亏本。可除虫的方子要是真的管用,那这一大片的田,一大片的丝瓜,可就都有救啦!”

  这投入和产出比,杠杠的。

  丝瓜主人思来想去,悄悄把方子给记了下来,这小孩说的也没错,试试不会亏本,成功可就赚大了。

  沈知澜见他表情松动,若有所思的模样,也没有继续催着卖安利。太迫切了也不好,对方会误以为他有猫腻。

  沈潭配合的极好,又装做不解的样子问:“其实好多除虫救灾和丰收的法子,都写在农书里,大叔你怎么不去找这些书看呢?”

  丝瓜主人斜睨他们一眼,“拿我逗乐子呢!”

  他见三人还是不解,看在他们年龄幼小的份儿上这才说,“我能认识几个大字?就是把书白送给我,也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他,怎么学啊?”

  “那也可以找村里的秀才或者读书人,让他们念给你们听啊!”沈葵没忍住追问。

  “秀才都忙着读书做学问哩,哪儿有空搭理我们这些泥腿子?”丝瓜主人说着带了三分酸气,看着这三个瞪圆眼睛的孩子,又叹了口气,“你们以后要是碰见有人拿着书本问,能多点耐心,告诉他们就行。”

  别的是指望不上咯!

  这话听的沈知澜心中沉重的很,他辗转换到另外一块田里,又听到差不多的话。

  三人走了一圈,总算是明白为什么农书目录的事情推广不下去。

  沈葵道:“就好比我们发现了一道绝世佳肴的菜谱,兴高采烈想要让所有人都学会,把方子公布了出去,半月过去无人问津,一打听,嘿,原来大伙儿连饭都吃不饱,肉吃不上!”

  “绝世佳肴,对他们来说太远了,还不如先学学怎么把馒头做好。”沈潭继续说。

  “我还以为自己了解民生,深入百姓,没想到也是个何不食肉糜的。”沈知澜也批评自己。

  在前世有九年义务教育,有全民扫盲,文盲率降到最低。穿越后的环境,即使是小孩也认识几个字,让他浑忘了现在是古代,是读书人金贵的年代。在古代找到一个识文断字的人,跟在现在找到一个纯文盲一样困难。

  三人虽然找到了原因,但情绪低落,丧里丧气的回到家。

  沈知澜一心想要干点成绩出来,却没想到这成绩是空中楼阁,连地基都没打好,那还怎么建房子?索性放弃得了。

  他的沮丧没有瞒过家里人,姐姐沈知汝私底下悄悄问他,到底有什么烦恼,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。

  沈知澜就原样说了。

  沈知汝本以为他碰上了什么大麻烦,已经在脑补怎么怎么处理,却没想到是这样的小事,笑的前俯后仰,肠子打结。

  她一边揉肚子一边说,“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!在我看来,这可是彻彻底底的小事一桩。”

  沈知澜拿“你莫哄我”的眼神看她,沈知汝逗他,“求我,求我就告诉你。”

  沈知澜一通好姐姐的彩虹屁输出,终于把沈知汝哄开心了。

  “这事其实简单的很,不识字的人有不识字的做法,不然他们是怎么记农时,耕种和家常菜谱这些东西的呢?农书里记载的东西,没准人家比我们还熟呢!只要有人提,又怎么会记不住?就是真的记不住,编点顺口溜,不一样能记住吗?”

  沈知澜被一点拨,豁然开朗,“对啊,我怎么忘了这茬呢?当初潭堂兄去教人孵鸡蛋,不就是这样吗?”那些老农可能不懂技术上的东西,可只要给他们说明白讲清楚,他们立马就能举一反三,见微知著。

  沈知澜狠狠抱着姐姐转了两圈,“谢啦姐!”

  这个问题他总算知道解决方法了。

  他把自己想到的解决法子都写下来,然后转交给了韩相,一事不烦二主。

  韩相见到信件后,含笑重新撰写了条陈,分给户部的司农司,司农司专门负责劝课农耕,鼓励桑麻等等事务,由他们来负责推广农书,才是各司其职。

  皇帝查看今日的奏折时,意外看到这一张,便找来韩相问询。

  韩相恭敬回答:“推广农书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皇上是否有什么疑问?”

  “劝课农桑也是户部职责所在,全部官员一直在兢兢业业办理,怎么还需要专门提一回?”是不是有点没事干?

  韩相答

  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:“此为要事,奈何司农司的官员平日并不种地,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推广,对于百姓真正所需所想,还是有所隔阂。如果想要把农书推广开来,还需要更贴近民生。”

  居庙堂之高的官员,再穷也是耕读之家,对于真正的贫民需要什么,压根不清楚。

  “臣与人商议后,想了几个法子,第一,办小型的农学班,敕令各州县选取经验丰富的老农前来学习新式农耕方法,学成后考核合格领取奖励,再传授给乡邻,共同丰收。”

  “第二,选取一批实用的农书,印刷后分发到各地,让当地童生学习理解,专司农书事宜,日后技术革新,由他们率先学习,再解读农人困惑。这样的童生坚持若干年后,再参加科举可以优先录取。”

  “第三,对于农牧桑种养殖等等有独到法门的,愿意上供此法的,可以记入县志,立碑做传,广而告之。”

  三条法子,三管齐下,必定能够农书传扬天下,作物增产,而税收也会升上一截。

  皇帝听完韩相的说辞,微微笑了笑,“韩卿,现在印刷一本农书,需要多少银子?抄写一本呢?”

  韩相沉吟后回答:“印刷本需要的工序较多,雕版,刻工,油墨纸张,如果数量较多,便会随着数量的增加而下降,而手抄本价格较高,如果是少量,手抄只需要一人一纸墨而已,要是以几百本为定额,自然是手抄划算。”

  “我倒是有个主意,不花一文银子,可以得到一大批农书,爱卿可要听听这无本的买卖?”

  韩相听到无本买卖这词语,心头一动,做出愿闻其详的表情。

  皇帝笑意加深,“这藏书楼里,可是有烟云一样浩瀚的典藏,除了一小部分不能流传出去的,至少也有三五万本典籍吧?这

  藏书楼想进去,也有门槛。不如对着天下儒生开放,让他们抄书换书。”

  “抄三.....五本指定的农书,可以换到一本想要的典籍,当然,笔墨都由朝廷提供。抄好的农书扉页上,注明儒生的姓名籍贯。等到积攒到一定数量,再分发到各地,作为当地的农书教材。”

  韩相被这个主意深深惊艳了,什么叫一举数得,这就是。首先,这是对于儒生的仁政,愿意开放藏书楼给儒生,这样前所未有的恩德,是多大的仁政。其次,省下了印刷农书的钱。第三,将儒生跟平民百姓紧紧联系到一起。试想千里之外的南方儒生抄写的农书,传送到北方苦寒之地,既体现了朝廷的统治力,又让所有人都感沐朝廷恩德。一个实实在在的姓名,比虚无的政令更能寄托人的感激。

  或许还有其余的功能,但一时韩相想不到更多。

  这样的法子,皇上竟然也能想出来,不愧是皇上。

  韩相难得要说几句拍马溜须的话,却被皇帝制止,“给爱卿出主意的,跟给朕出主意的,是同一个人。”

  啊?韩相难得语塞,他的策略综合了沈知澜信件中的一些想法,就是没想到,沈知澜还有更绝的招数。

  的确是沈知澜想的,不过是二十多岁的沈知澜,皇帝在脑中默默补充。

  “那孩子脑瓜子灵光,常常能想人所不能想,偶有出奇招数,出人意料。”皇帝说道,“要不是他还年幼,朕便召入朝堂了。”

  “不过越是聪明的孩子,越是需要德高望重长辈的纠正,不然走了歪路,危害也比旁人更大。爱卿平日无事可以指点一二,爱卿的品行朕信得过。”

  韩相想到那孩子,恭敬应声,“天下英才,尽入皇上彀中。”

  皇帝哈哈大笑,得意之情尽在其中。

  韩相回信,告诉沈知澜一切安排妥当,只等朝廷布置即可。

  沈知澜绞尽脑汁想出“夜校班”“偏远地区服务期”等等法子,还担心韩相没能理解他的意思,没想到韩相做事稳妥,删删改改变成了更适应现在时代的方法,也更方便实施。

  因为商议此事,他家跟韩相渐渐走进,韩相偶尔还会过来走动走动,带点自家种的瓜果蔬菜。

  沈知澜这才知道,韩夫人还是种菜的一把好手,家里的后院没有种上奇花异草,反而种了一大批的蔬果,一到了盛产季节,吃都吃不完,韩夫人见人就送,免得浪费。

  今天韩相又提了一小篮子刚摘的鲜黄瓜,专门送了过来,让他们做菜吃,沈知澜笑着接过,又闲话了一句,话还没说完,老远看到小汾走了过来。

  小汾把头埋着,手揣在袖子里,一副低头猥琐的样子,沈知澜冲他打招呼,小汾就慢慢走了过来。

  韩相也见过小汾几次,知道他的身份,稍微往侧面站了站。

  小汾逐渐靠近,手从袖子里抽出来,突然闪过一丝寒光,直直冲着韩相的心口而去。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